3月25日上午,新媒体学院线上召开题为“问题与选题:疫情传播中的典型问题”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吴锋教授和朱多刚老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和疫情期间的建言献策成果做经验分享,学院教师参会。会议由学院副院长孙鹤立主持。
吴锋教授分享了疫情期间对专业和科研的认识与感受。他表示,“十四五”重大需求和后疫情时代给了我们更多机遇和期望。为国家发展服务、力争解决国家当前问题需求是每位科研工作者的基本出发点,此外还需树立精品意识,提高约稿占比、提高精品论文占比,重视论文深加工,通过二次加工和挖掘将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转化为五篇有价值的对策建议是他的经验之谈。他强调,课题研究要紧跟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发力,重视传统纵向课题和各级政府课题,重视服务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结合自身经历,他介绍课题争取要与学校“跑5”形成互动,“校领导跑到哪里,我们的项目就争取落地在哪里”。目前,吴教授团队已与四川、江西、山西、广东等地建立课题合作十余项,经历了从“团队找项目”到“项目找团队”、从一般性项目到大中型项目的转变。“立足陕西,放眼全国”,他希望献力交大品牌,让旗帜插满祖国大地。
朱多刚老师结合疫情期间的主要工作,介绍了同李巨星老师合作完成、获得国家民委信息采纳的两项咨政建议成果“应警惕外媒恶意歪曲抹黑中国边疆民族问题”和“近两年美英主要媒体涉藏、涉疆报道内容分析报告”。他表示,学院前期获批多项国家民委课题项目为本次合作打下良好基础。此外,他介绍了3月19日参加的学校与国家民委战略合作共商视频会议召开情况。学校对智库建设非常重视,鼓励教师找准研究领域和方向,做深、做专学问,致力于成为领域内顶级专家。朱老师谈到,经世致用、服务社会是学者做学问的追求。
与会教师逐一发言,介绍疫情期间的科研工作情况和所做疫情相关课题选题构思,讨论热烈。蒙胜军副教授表示前期要打好基础做好积累,明确自己和团队专长,结合发表两篇成果要报的经历,分享了以调研形式扎实写好调研报告并浓缩成为成果要报的经验。大家表示,平台很重要,希望学院能最大化共享平台与资源;多学科交叉组建团队,合理分工、团队协作,促进大成果、大项目的产出;希望学院对代表性课题、论文和决策建议等给予更大力度的落地奖励。
孙鹤立副院长总结说,疫情来临是场大考也是契机,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疫情期间要抓住契机,开展好科研工作、做好成果报送与建言献策。她表示,吴教授和朱老师通过“跑5”争取课题的经验值得借鉴,学校、学院对教师“跑5”争取课题大力支持,鼓励从个人层面到组织层面的合作,齐心协力做大“蛋糕”。结合自身工科研究角度,她从两方面对疫情选题做了分享,并谈到除了要早谋划,还要打好基础。针对多名老师对如何将偏学理化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建言献策成果存疑的情况,孙院长表示,学院将在后期继续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探讨交流,提升学院智库建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