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报纸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栉风沐雨80载仍生命长青;一群报人赓续着红色基因,风雨兼程80载仍初心不改。当我们凝视从边区群众报、群众日报到陕西日报的历史长卷,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页页新闻纸,这其中更蕴含着一代代新闻人的上下求索,蕴含着从红色延安诞生的这份党报以人民为中心的优秀传统。
以人民为中心,正是陕西日报守正之所在,也是创新之根基。
“全心全意为群众”——这是一张宗旨鲜明的报纸
在毛泽东同志提议创办这份适合群众需要的大众化报纸的过程中,就一再强调:“大众化问题,就是全心全意为群众的问题,群众的文化提高了,大众化工作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一“大众化”的概念既明确了办报宗旨,也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受众观,是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受众观源自其对中国社会深刻分析和对当时传播生态的深刻理解。受众是媒体传播的归宿,也是媒体的立足之本,延安时期媒体的受众基础,是今天所无法想象的。作为延安媒体的主要受众之一,经过长征到达延安的干部战士和基层组织工作者多数文化不高、文盲不少。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方针与政策的宣传、理解与贯彻。这样一份为群众服务的报纸在这样的条件下,传播着党的主张,发挥着团结群众、动员群众的巨大作用。因此,群众路线既是我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优秀传统,也是我党办报的优秀传统。
“咱们的报纸”——这是一张从群众中走来的报纸
边区群众报以其通俗易懂、平白朴实,用方言土语和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让识字不多的群众能看懂、不识字的群众能听懂,“说出了边区群众要说的话,讲出了边区群众要知道的事情”,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咱们的报纸”。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在《庆贺边区群众报六周年》中称赞“这个报纸是边区群众公认的好报纸”,“当得起‘群众报’这个光荣的称号”。陕西日报时期,她伴随着祖国的发展与历史性飞跃,记录着陕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脉动,讲述着三秦大地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日新月异的图景,真正把报纸“办成陕西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立根原在群众中”——这里凝聚着一群脚踏坚实大地的新闻人
在陕西日报创刊纪念版上,我们可以看到陕报人的“足迹”。这其中,有创办者周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留影,这位“大众文化工作的开拓者”,办报伊始就自觉践行着“全心全意为群众”的宗旨;有张光、叶天等在解放战争前线采访的足迹,枪林弹雨中的新闻人也是战士;有总编辑胡绩伟在国庆阅兵典礼上采访的足迹,沐浴在新中国的灿烂阳光下,新闻人融入群众中,抒发着大众的心声;有记者胡武功前往渭南罗纹河东堤决口现场采访,灾难面前,新闻人也是勇士;还有记者肖云儒、高万成等,深入秦岭腹地,探寻野生大熊猫保护,自然面前的新闻人更是守望者,守望国宝,也守望人类与生态和谐的栖息地……这一幕幕在普通人眼中的不平凡,用陕报人自己的话来说则朴素而坚实,那就是“立根原在群众中”。媒体承载的是历史,新闻人以其专业精神在历史事件发生的当时为我们记录着历史,也凝练着作为媒体人的新闻观、人民观。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是陕报的传统基因,是80载办报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更应是陕报人永远之坚守。
“以人民为中心”——陕西日报创新发展的根基
经历了80载历史风雨的陕西日报,今天又站在了媒体技术飞速发展新的时代风口浪尖之上。如果说创新是发展的主旋律,那么,为什么创新?为谁创新?怎样创新?创新成败与否的标准又是什么?当一系列“为什么”摆在面前时,迷失者有之,徘徊者有之,悲观者亦有之……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媒体创新的探索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化作了创新的根基与腾飞的动力。人民在哪里,媒体就在哪里,既然中国8.54亿受众走向网络,那么,实现传统媒体的跨媒体发展、融媒体发展,则成了必然选择。于是,陕西日报一个又一个创新出现在受众面前,“全媒体行动”、 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H5产品、抖音话题小视频……陕报人不无骄傲地说,今天的陕西日报已不只是一张报纸,而是拥有“五报两刊九网三端”及百余个微博微信账号的全媒体矩阵。
习近平总书记为陕西日报创刊80周年作出“秉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呼声的办报宗旨,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服务、为群众讴歌”的重要指示。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体现,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光辉,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在8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史中,以人民为中心,已然成为从边区群众报到群众日报再到陕西日报的深厚历史积淀,同样,站在新的起点上,更是陕西日报再次出发,迎接新的媒体发展时代到来的坚实根基。
作者为hjc888老品牌黄金城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道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003/29/content_722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