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爱的老师”是我校为促进教师进一步弘扬高尚师德,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扩大先进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中的主体评价作用而开展的教师评选表彰活动。我院徐婧老师,在经各书院本科生提名、材料网络展示、学生网络投票等程序后,被评选为2022年度十名“我最喜爱的老师”之一。
个人简介
徐婧,女,甘肃白银人,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hjc888老品牌黄金城副教授。研究主要聚焦:新媒体文化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与传播思想史等领域。近五年,在校开设本硕课程5门,总授课量达700余课时。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广受好评,教评成绩年均达97.6分以上。徐婧老师秉持“对学生完全尊重与信任”的教育理念,带领学生阅读经典、启迪思考、反哺实践,塑造出重理论、善批判、启思考的独特教学品质。
学以成“人”:专业课不仅是“技术”的输出
徐老师开设了两门专业课:《新媒体与社会变迁》、《批判传播学》,徐老师提到每次开学第一讲,她都会提到一个很喜欢的slogan:学以成人(learning to be Human)。这也是她从教以来的重要准则,即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精湛的专业知识技艺,更应在教育中师生共同成为“大写的人”。
因此,在徐婧老师的多门课程中,批判理论是很重要的底色。透过社会批判理论的视野,带领学生观察并深入解释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社会变迁,及其中发生的人、社群、社会之间关系的变动。在学习新闻传播、新媒体等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向基层看去、向祖国需要的地方看去、向社会现实看去的关照心。这也是“学以成人”的重要步骤。徐老师说到:“文字、媒介、传播,能使其可见即权力。我们的同学不仅要学会妙手著文章,更要真正做到铁肩担道义。这便是‘学以成人’了。”
图2:入职后的第一门课
挑战与惊喜:在交通大学教人文与社科
在交大这样一所优秀的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如何教理工科同学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徐老师从教经历中最初的“棘手”问题。
“还记得第一次上通识课《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时,拿着点名册手心有些冒冷汗——因为我准备的课程第一份阅读材料就是《启蒙辩证法》。当时担心一节课后人都走光了。”
但思索再三,徐老师依旧决定按照原计划开展课程: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福柯、孔飞力、项飚......被浓缩在8周的课程中。读经典是有难度和有门槛的,寻找深刻与通俗的平衡点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变成了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所幸,这种坚持收获了意外的惊喜。自《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开课至今,文工医理各个学科的同学在课堂上创造了很多经典瞬间:有用相声表达“启蒙辩证法”的机械学院同学,有下课不追问到东南门口不罢休的电信学院同学,有深入思考自己生活的艺术系同学......徐老师相信,在知识的激荡中,课程开设以来,共读共度的两百余同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传播观念和社会理解。
图3:通识课剪影
教育即无私:与学生在一起的课外时光
“和学生常在一起,也许是保持活力的最有效途径!”徐婧老师笑谈。
自入职以来,徐婧老师在教学内外都投入了绝对的心力。特别是为学生开设可供其选择、参与的各类读书活动,贯穿了她六年的教学生涯。
“我主持过一段时间的‘新思读书会’,后来作为班主任觉得要给自己班的同学开个读书辅导班,再后来疫情之初办了‘对空言说读书会’,最后就是现在围绕自己的研究生开展的‘日新·研读小组’。看似林林总总热热闹闹极为喧嚣,实则目的和宗旨却只有一个:读好书,读经典。”
她曾将读书视为“拨开认知迷雾”最直接、简单、快速的方法,因此也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一“古典”却行之有效的方法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收获扎实的理论工具,为下一步的学习、实践奠定好基础。
图4:新思读书会留影
尊重是基础:用平等和理解拥抱分歧
在徐婧老师的课堂上,同学们主动分享、主动表达的课堂气氛非常引人注目,甚至可以形成师生间、同学间紧密、深入的“学术对话”。
徐婧老师的提问设计很有特点,先抛出当下热点事件,随后切入理论讲解,最后设计提问讨论。在这样的引导下,理论概念学习变成了理论概念学习+理论阐释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授课和讨论是非常高效的。徐老师的提问并不给同学们以“我想听到某某答案”的压迫感,而是开放式的提问,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讨论不仅仅只是课堂对话,同时也是一种人生实践。正如徐老师所言,“互动还有一层重要意义——我们通过讨论来理解和拥抱分歧、争议。我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并非精密的‘绝对科学’,我要提供给大家的是‘可能性’,进入‘真问题’的多种可能路径。通过课堂讲授、阅读、讨论,我们共同参与阐释并理解了一些内容。最终,大家会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其他学术积累选择了一条自我认同的道路去理解和认识世界。而我只是提供一个尽可能开放的课堂,去做你们知识小舟的泛舟人,最终在哪个港口下船是你们自己决定的。”
当被问到:“对这种开放的课堂、开放的阅读和讨论,有没有过担心?”时,徐老师说到:“支持我上述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一切基础都来源于‘尊重’。既是学生多年来对我的尊重,也源自于我对每一位来到交大的同学发自内心的‘尊重’,我相信我们在课程中能够营造出一种共同的语境,一种求索和学以成人的追求。”
育人以爱:师生是跨越时空的连结
“我认为对我教学最大的褒奖在于,结课的、甚至毕业的学生们,还在以某种紧密的关系连结在一起。这样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对话的力量,以及我以尊重为前提付出的关爱的回馈。”谈及教学的意义反馈时,徐老师这样回答。
小董同学是一位已经毕业的交大本科生,目前正在1700公里外的岭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她分享了和徐老师的交往一二事:“大三的时候就加了徐老师的微信,后来在大四的选修课上才真正和老师见面交流。在老师讲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左派浪潮的时候,我突然灵光乍现决定选择文化研究作为深造的方向。后来顺利到岭南之后,系里一个老师问我是不是认识徐老师,说徐老师和他提过我,当时突然有种徐老师的关怀跨越时空到了香港的感觉。徐老师和这门选修课,还有课上的同学都构成了我本科非常重要的回忆,甚至他们给我带来的影响也一直延伸到了新的时间和空间,希望有更多的交大同学能够选到这门课”。hjc888老品牌黄金城的小张同学在修读完徐老师开设的专业课后意犹未尽,选择在徐老师主讲的通识课中继续研读经典,“徐老师带给我的理论深度与现实思考,培养了我在书本中与鸿儒对话的能力”;与小张同班的小叶同学也表达了对徐老师深深的喜爱与敬仰:“徐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有不一样的惊喜,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收获,在她的课上,我总是飞速地记着笔记,又总为记录不完全而遗憾。”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小林同学与徐老师保持了长久的联系:“徐老师的课程,为只有灰阶色彩的理科大学生活沾染了些许紫罗兰色的人文气息”。
又是一年春来时,老师仍在老地方,请春风捎上爱与智慧,问候烁烁桃李。每每看到曾经班上的同学来信谈及去到了更远的地方,迎接更高的挑战,都是徐婧老师最为幸福和快乐的瞬间:“这就是作为教师的全部意义”。
文:卢浩乾,何苗,秦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