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美传媒运行背后的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3-03-28 11:29点击: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晶)3月14日,由hjc888老品牌黄金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媒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读书与对话”系列活动第二季第一期在云端如期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与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世华围绕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文本《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展开共读、对话。

hjc888老品牌黄金城院长马忠表示,此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传播政治经济学读书与对话活动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回归经典、用批判的视角重思社会问题的机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指出,在伟大导师马克思逝世140周年之际,举行本次读书与对话活动,也包含着向马克思致敬、向经典致敬的深意。福建师范大学媒介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王金礼则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架构、数字媒介背景下平台资本主义的规律、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使命与担当进行了简要介绍。他希望广大的学友能够借助这样的读书与对话活动,在学术研究中作出自己独有的知识贡献。

剖析美国传媒背后的政治经济控制型力量

《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学荣誉教授爱德华·S.赫尔曼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与哲学系教授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联合著述,基于数十年间对一系列新闻传播报道案例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用于分析媒体行为与表现的宣传模型。陈世华从作者简介、主要内容、本书特色、个人思考、延伸与启发五个方面,对《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的文本框架与学理脉络进行了描摹与阐释。他认为读书第一步,可以从作者的出生地域、教育背景、学术传承、研究经历和生活阅历等多维度切入,以此帮助读者理解成书过程中决定其核心思想的所有可能因素。在对文本进行结构化的“细读”时,他提出,本书主要聚焦20世纪80年代的大众传媒行业,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语境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论证思路。

本书总序里对传播政治经济学进行了界定,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关系,特别是权力关系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共同构建了包括传播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的生产分配与消费。这就是传播政治经济学最为经典的定义,它关注传播业是如何运作的。如用最普遍和最有概括力的话语来表述,政治经济学则是一种研究社会中的控制和生存的学术取向。陈世华重述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四个基本的特征——总体性、道德哲学、实践性及历史性,进一步阐发了本书的重点内容美国宣传模式及其背后的媒介组织架构、政治经济结构是如何发挥其约束和控制的功能的。从这一角度透视两国媒介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为主旨的传媒体制与美国以利益集团为导向的媒介体制有着根本不同。陈世华认为本书的特色在于提出了宣传模式这一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具有大量具体案例的支撑,保持了始终如一的批判立场和与时俱进的革新。而不足则在于作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够彻底,对媒介独立存有幻想。其批判的路径是依附在资本主义媒介体制之下的,对美国媒体的诸多问题解释乏力,因而导致其实践行动必然无果。

构建中国特色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

在“解答”环节,胡正荣分享了自己对传播政治经济学当前发展及其面对的机遇、挑战的深刻思考。首先,对于传播政治经济学如何贯彻初心和顺应时代的问题,他认为,时代和技术变革并未真正撼动其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因此,聚焦时代、技术以及传播过程的政治经济分析,有助于揭示出当前时代的深层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传播政治经济学正是聚焦上述核心分析路径,旨在揭示传播过程中政治和经济的平等、平衡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权力和财富的平等、平衡问题,权力与财富之间的关系体现在社会各领域,且并不随着社会、时代变迁而发生本质改变。因此,不论何种性质的社会、各种类型的社会领域,均需要面对和解决上述核心问题,即政治和经济的平等与平衡问题。

胡正荣表示,在当前数字化的时代语境下,诞生于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路径,依旧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大多基于工业时代、真实场景中的大众媒体所引发的传播现象。数字时代,传播、媒介及其受众似乎集体转向虚拟场景,这一转向引发了众多对传播模式、形态、过程革新的讨论。但如上述变革放置在历史发展的维度再考察,颠覆性的传播模式革新并未发生。例如:有观点认为当前自媒体的“众声喧哗”导致了社会共识的日益断裂。如果通过本书“宣传模式”的理论视角重思这一判断,我们会看到自媒体可能也存在某种“宣传模式”——曾经可见的、人为的,政治经济结构力量从前台隐入幕后,大量的政治经济博弈及其操作是在机器/技术内部完成的。数字化时代,传媒业的各个环节均表现出从显在走向潜在、从前台隐入后台、从表象走向深层的特质,其背后的政治经济结构力量愈发难以察觉。因此,在当前时代,探查、揭示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依旧是透视与反思现实最为有力的视角和工具之一。

针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胡正荣回应,一方面,研究者要以一种全球政治经济化的目光去审视中国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另一方面,中国的传播政治经济学也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政治经济学的变化已经越来越突显出区域和全球的协同和统一,即系统性变迁的特征。将此议题放在中国语境中观察,我们会看到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或者中国特色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其根本内核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讨论应聚焦“如何落地”而非必要性问题。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过程中,寻找切合中国化、现代化的理论框架,显得非常重要。而传播政治经济学恰恰是能够承担并发挥协助中国传播学落地并实现中国化核心作用的重要理论框架。

最后,胡正荣解答了如何用好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当下形态各异的传播媒介和传播现象问题。在他看来,要在增强中国传播政治经济学对转型社会的解释力、拓展其研究视角与方法和保持其开放性三个维度把握和拓展传政经的未来发展。具体而言,在增强解释力层面,要在深入透视当前政治经济的平等与平衡和提升其阐释力上下功夫;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要拓展中国传播政治经济学宏观解释、中观建构和微观改造“三维一体”的立体化解释路径。具体而言,一方面要保留经典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宏观结构性批判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要拓展中微观的研究视野,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增强相关问题的微观解释力和落地操作性;最后,要保持空间开放、时间开放和实践开放三方面的能力。传播政治经济学要增强媒体—社会、中国—世界的空间维度;建构历史、当下和未来的多重时间维度;致力于落地理论—实践的行动维度。努力践行上述三点,是将中国传播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为当今复杂世界图景中极具阐释力的理论脉络的重要路径。

“传播政治经济学读书与对话”系列活动第二季还将举办4期,届时将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8位专家学者继续领读经典、共话政经理论。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xwcbx/xwcbx_cmkx/202303/t20230327_5615888.shtml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