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分论坛(一)(二)

“一带一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院长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3-12-13 14:40点击:


2023年12月10日下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论坛之院长论坛在西安成功举行。本次院长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天津大学、云南大学、宁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及省内兄弟院校等15所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围绕“一带一路”国际传播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重要议题开展圆桌论坛。各位院长就本校、本院、本学科的国际传播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经验、问题和展望进行分享,交流观点、碰撞思想,为建好建强新闻传播学科、有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传经送宝。论坛由hjc888老品牌黄金城副书记吴锋教授和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苏俊斌教授联席主持。

此次活动由hjc888老品牌黄金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网信办、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担任指导单位,hjc888老品牌黄金城学报(社会科学版)、hjc888老品牌黄金城出版社提供支持。

论坛伊始,苏俊斌教授和吴锋教授向与会专家提出了三个核心问题,即国际传播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该如何推进?各位院长所在院系国际传播学科建设有何经验?如何解决新闻传播学界的学科危机?参会院长、教授围绕问题作开放式讨论,多方面进行学术研讨与思想碰撞。

苏俊斌教授率先围绕本论坛主题,分别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科历史、长期国际传播研究聚焦、人才培养的国际传播特色等三方面进行分享。通过长期实践,厦门大学国际新闻与战略传播数据实验室和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东南亚观察实验室的建立是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

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教授指出,当前新闻传播学科关于国际传播的讨论可能忽视了一个重要维度,即对全球文明倡议的四种共同倡导的理解与思考,讨论国际传播时应加入对该维度的探索。他认为,要反思围绕国际传播的诸多讨论是否仅停留在学者视野和理论讨论层面?未来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国际传播,可以尝试践行“一国一策”展开精准传播,将各个院校研究力量、传播内容聚焦到一个国家,以增强本学科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徐剑教授分享了所在学院近年来在国际传播方面的努力与成果,包括今年成功申请到2027年第19届国际科技传播学会双年会的主办权(中国首次成为PCST双年会举办国)。他指出,以上海交大留学生培养状况为例,国际传播应当重视对在华留学生的培养,积极推进外国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分析中国游戏海外传播实例,他认为“文化卖出去比送出去的传播效果好”,应该重新理解全球化、市场化和软实力,从尊重当地文化出发,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用户体验以实现更好的文化传播。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教授围绕云南大学的南亚、东南亚传播工作情况作分享。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和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新闻与传播学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理论前沿与研究方法”暑期学校,旨在加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学术体系构建,深化国际传播学术共同体的沟通交流,是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推进国际传播研究和实践、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典范。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世举教授围绕学院“中—阿”传播建设分享经验。他介绍宁夏大学留学生管理经验,分享宁夏大学国际传播学科建设成功经验,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探索以“外语+”方式同外国语学院合作以加强人才培养。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积极争取与企业合作的同时,也与《中国日报》成立了联合工作室,整合校内资源,协助工作开展。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赵丽芳教授介绍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历史,讲述中央民族大学近期校友返校活动和20世纪60年代中央民院新闻训练班的故事,分享2014年开设藏语实验班的经验。她认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人才培养应服务于国家战略,呼应“一带一路”国际传播,实现“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办学过程中守住民族高校特色,培育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国强教授从学院人才培养面临的地域限制、平台资源不足等困境出发,提出一系列关于国际传播建设的深度思考。他认为,学院未来的发展应当以具有代表性的重大项目为主导,结合学校优势,发展国际传播。川外新闻传播学院在积极申请国际传播本科专业和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促进重庆“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影视国际传播人才。

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吴定勇教授介绍学院正在推进从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向网络与新媒体方向的专业转向。学生培养方面,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从行业内邀请导师参与学生培养,一对一开展媒体实战训练;国际传播学科建设方面,新专业要有自己的特点,遵循新闻基本规律进行国际传播,不能唯传播论而无视客观事实。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殷俊教授就学科建设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校外发展路径上,学院与重庆国际传播中心等业界机构积极合作,以海外华文传媒为核心抓手面向台海传播,珍惜本地资源建立全媒体传播的实训平台;校内学科建设方面,学校设立专项计划数字化西部文化资源,为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保护做准备,以7+31+n的模式建成全媒体传播平台;学生培养方面,着力打造政产学研一体化。他认为,学界不能按照新闻传播学派进行划分,自媒体、新媒体、传播学等各类学界应拧成一股绳以形成合力。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姬德强教授谈到,学校积极布局国际传播平台建设,开展“五位一体”学科大布局,以新闻传播学为龙头,艺术传播、文化传播、信息传播、广告品牌传播多方位发展,由学校承接项目,不同学科承担不同任务。人才培养方面,中国传媒大学在校内自主建设国际传播二级学科,2021年开始建设国际传播白杨班。他提出,国际传播是当代新闻传播学的新赛道、新起点,新闻传播学者要在新时代承担起新使命。

西安体育学院传媒学院院长马增强教授从西安体育学院建校历史出发,提出学院建设、人才培养要在各种国际化项目、赛事中锻炼人才。作为以体育传播见长的学院,西安体育学院传媒学院始终在服务西部的基础上,做“一带一路”上的体育文化传播者。他认为,学界要从理念上进行转变,不拘泥于圈子,拓展混合培养,多思考如何把学科话语权把握在自己手中。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王洋老师提出,国际传播学科建设首先要求站位高,政治辨别能力强,重视“一带一路”国家的海外合作。政法大学的新闻传播学主要倾向于文化安全方向,与国际法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合作,利用积累的公检法资源,深耕海外舆情、社交机器人等研究领域。她表示,新闻传播学院要进一步发展,就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并且要合法合规地将中国声音传播出去。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来向武教授提出,新闻传播学科要发展,就不能是竞争关系,而是要报团取暖,探究如何把有限资源最大化支持优势学科。他提出多个核心问题,如:学界应搞清我们的核心定位是什么?如何打通不同学校的壁垒?人才培养的方案究竟该如何制定?新闻传播学科和计算机等技术结合的边界在哪里?他指出,目前,学界不能再按照媒介介质划分,而要按照最需要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加强人才培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金石教授详细介绍了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发展历史与现状,并就2023年成立的国际新闻传播学院的发展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她认为,针对学校特色发展路线,学院下一步要在坚持与少数民族学校交流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与综合性高校、内陆高校的交流合作,共同发展西藏地区传播事业,开拓少数民族学子传播视野。

随后,各位院长就新闻传播学科国际传播的核心内涵、研究范畴、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深入且极具价值的研讨。就“如何提升新闻传播学科国际传播对国家战略支持的落实程度和有效性”“新闻传播学科视角的国际传播如何比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更具解释力”等问题,与会学者交流深入、讨论热烈,促进了院校之间关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合作共享。

文:胡悦、刘昱宏、徐婧

图:闫利超、田乐、杨睿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