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9日,hjc888老品牌黄金城传播学系党支部一行9人共赴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为期两天的以“踏寻红色记忆,研讨学科发展”为主题的“两学一做”考察活动。
第一站——延安新闻纪念馆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从瞩目清凉山”,陈毅将军曾赋诗如此称赞。清凉山不仅是新中国得以萌发的根据地,同时也是红色中国新闻出版事业诞生的摇篮,延安新闻纪念馆就坐落于清凉山下,记录了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艰难历程与取得的瞩目成就。作为传播学系的教师,我系党支部将参观延安新闻纪念馆作为此次“两学一做”考察之行的第一站,也是深切地期待通过回溯新中国新闻事业曾经的艰苦历程,不断地提醒各位党员教师,在新闻教学、实践中不忘初心,不忘方向。延安新闻纪念馆是由中宣部、广电总局、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单位)共同筹资修建而成,是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馆的外形是上下三层的窑洞形,寓意党的新闻事业是从延安的土窑洞里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延安新闻纪念馆,一个进行革命传统、延安精神教育的生动课堂,一个与多家新闻学院建立合作关系的教育、教学基地,也是传播学系党员于延安考察第一站的最佳选择。馆内于四个展厅依次陈列五个单元: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延安时期的新华通讯社、新中国出版事业的摇篮、延安时期的党报与报人、人民广电事业在这里起步。当年,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党的新闻机构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大量珍贵历史图片、文献、图表及窑洞、泥塑人物场景再现中,传播学系党员同志们生动学习、了解了革命时期艰苦条件下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光辉业绩。“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的物质需求”,在感叹着艰苦条件下取得如此成就的同时,党员们更是从自身现状出发,思考如何提高自我业务能力、促进学科发展。
第二站-——陕北的好江南:南泥湾
“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一首《南泥湾》唱遍了大江南北。南泥湾,位于陕西省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流域面积365平方公里,系丘陵沟壑区,林草覆盖率达83%。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源地。
继延安新闻纪念馆之后,传播学系党支部一行前往南泥湾,并参观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馆内分三个单元:屯垦南泥湾,陕北好江南,保卫党中央。馆内展示的“三五九旅农业生产统计表”和“饲养牲畜家畜统计表”显示,种植面积、蔬菜粮食的产量和牲畜家畜存栏量大幅增长。经过两年多辛勤劳动,三五九旅做到了粮食和经费全部自给,而且缴纳公粮一万石。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织部分,南泥湾精神给人的震撼是巨大的。水稻田中八个大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由“南泥湾呀烂泥潭,荒山臭水黑泥潭”到如今的“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的变化,召唤、激发出支部成员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南泥湾精神。
第三站——枣园革命旧址
枣园革命旧址共展出珍贵文物815件,是红色旅游中的重要环节。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这里。1943年至1947中央书记处在这里,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和中共七大。毛泽东在此写下了《学习和时局》《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等著作。伴着滴滴小雨,传播系党支部一行乘车奔赴枣园革命旧址,重点参观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人旧居和“为人民服务”讲话台,并留影纪念。
第四站——梁家河村
7月9日早,支部成员乘车前往梁家河村,参观梁家河村史馆和习近平总书记旧居。面积不大的梁家河村史馆小院内,熙熙攘攘站满了前来参观的团队。院内树立着一个高大醒目的标语,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原话“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
村史馆为参观者对梁家河的历史与现状提供了有效了解渠道,展示了北京知青插队下乡、锻炼生活的情况,记录了梁家河村的逐梦之路。配以插图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过四关”展板前围满了人,大家被有趣的文字逗乐,也被吃苦精神感染。
第五站——乾坤湾
乾坤湾,红色5A景区之一,是本次延安考察之旅的最后一站。它位于山西省永和县打石腰乡河会里村和陕西省延川县城南部53公里接壤处,是一幅天然太极图,是黄河古道秦晋峡谷上一大天然景观。一路的走走停停中,支部成员总结着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科发展现状与问题,对之后的发展、提升方向进行了热烈探讨,对未来充满了希冀。
通过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学习,利用红色革命教育资源,支部成员体会深刻,表示要结合学院发展的实际,在干中学、学中干,学习和发展延安精神,做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合格党员。